“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便是俗语所谓“顾头不顾腚”。
如前所说,时下丝路,有北、中、南,三线。时人多走中线翻大震关,过洪池岭。入河西走廊,出玉门、阳关,直达西域。此路,车马不绝于道,沿途郡县,年年修善。路况最佳。
除此之外,还有一条少有人问津的南线。
南线由长安沿渭水过陇关、经上邽、狄道、枹罕,由凤林渡,过大河,穿西平,越大斗拔谷(扁都口)至张掖。
“河水又东历凤林北。凤林,山名也,五峦俱峙。耆彦云昔有凤鸟,飞游五峰,故山有斯目矣。”
换言之。李儒、戏志才二人领西域联军,先大摇大摆,从中路返回西域。翻越洪池岭,入张掖后,又悄然转入南线,伏于大斗拔谷口。趁杂羌倾巢而出,后方空虚,自大斗拔谷重返西平,经凤林渡过大河,再入枹罕。抄掠大小榆谷,河湟谷地。
蓟王善掠人家小。可不是说说而已。
“大斗拔谷在(删丹)县南二百里。”一作“达斗拔谷”或“大斗谷”。
谓杂羌者,便是所谓“别种”。
三十六部杂羌,与东西二羌,千丝万缕。西羌偏旧俗,东羌多汉风。居中杂羌,便是新旧之间,天然的润滑油和粘合剂。人数亦不在少数。从驯化角度而言,汉化程度弱于东羌而强于西羌。
多与烧当、参狼、白马三羌混种。西倾山中,钟存各部,亦有混入。
杂羌倾巢而出。陇右大地,万马奔腾。杂羌上下皆知,蓟王中调虎离山之计领兵入关中,追逐句就种羌。却不知何时得归。时机稍纵即逝,不敢丝毫耽搁。尽掠沿途幕府兵营辎重,一路轻骑冒进。
不料却反中诱敌深入之计。
为引诱杂羌,不让鱼儿脱钩。沿途大营所存粮草辎重,足够丰厚。“三表五饵”亦不过如此。施以重利,方能引羌骑不断深入,远离老巢。
事实上,除去人吃马嚼。营中辎重,不过是暂存杂羌手中而已。待战罢,必重归幕府所有。
春秋时,晋献公一心想吞并虢国,却苦于无路可达。大夫荀息谏言,何不用骏马与美玉,向虞国借道。晋献公忍痛割爱,拿出骏马、美玉,向虞国借来道路。晋国轻而易举,灭了虢国。此时,荀息又谏言,何不乘胜反戈一击,再灭虞国。夺回美玉、骏马。于是一战灭二国。战后,“荀息牵马操璧而前曰‘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
此事,共出典故二则“假道灭虢”与“马齿徒增”。
正如羌人这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