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迁都之争
“迁都?”
在场的人听到皇帝突然冒出来的这句话,不由得都是一愣,这讨⚊🏩🜱论汴水的漕运、防洪以及对沿河州县的利弊关系,怎么一下子就跳到迁都这样的大事上面去了?当然,以迁都避开汴水的种种问题,未尝不是一个釜底抽薪🄨⛰的办法,不过皇帝这个思路的跳跃性也太大了一点,直让人🔸🅙瞠乎其后啊……
“陛下打算迁都以避水患?”还是王著反应得最快,当🔍⚿🗎下一边思索着一边就开始应答,“可是要将京师迁往哪里,才能避开河患与汴水之害呢?关中久已残破,自开元时起就多要仰赖江淮漕米,汴水漕运之重只会🎔🐴🄃超过现在;西京城池宫阙倒是完好,不过对漕运的依赖也不亚于东京。这两个地方也就是河患轻一些罢了,然☼则河患对东京的威胁也并不大,如今又有陛下所倡缕堤、格堤与遥堤之设,大河更是难以肆虐两岸,何况东京距离大河尚有百余里,河患亦非急虑。”
“是啊,陛下。关中残破,京兆府早已不是盛唐时候的景象,宫室阙然无存,民户凋零河渠湮☩废,如今仅能维持当地驻军和灵州等地的军粮,一旦朝廷和数十万禁军迁入,蜀道难以供粮,必仰食于江淮,漕运依然系于汴水,和定都开封府一般无二。而且漕船还要从汴梁上溯,汴口调水更形窘迫,至于沿大河上溯关中,砥柱之险更是中唐以来饱受诟病的漕路梗阻,唐主就曾多次率禁军就食洛阳,迁都关中实非良策。”
次相王溥也是找到了发言的机会,摇头晃脑地对迁都唐京长安的可能性进行了根本性🟑🜠🃤的否定。
吏部尚书薛居正沉吟了一会儿,在王溥说完话之后接上了嘴:“正如两位宰相所言,🟑🜠🃤关中诚然有山河之胜,然而盛唐时已经难以自给,更兼安史之乱以后连年丧乱破败,民户凋零河渠失修,哪里还供应得来京师重地的数十万禁军、官吏以及数十万百姓?西京险固,城池宫阙尽皆完备,不过漕运所需却与东京差相仿佛,还多了途经汴口之险,未必能够合陛下避汴水之害的初衷。”
刚刚装作不经意地推出这个重大议题,迎头就遭到三声反对🌞⛲🞘,而且反对者还都是文臣当中资历、职位甚高的人,两个宰相一个吏部尚书,郭炜真的是很郁闷。缓缓地扫视了殿中群臣一眼,郭炜决定暂时不说话,不表态和王著他们争执,他倒是要看一看在自己没有明确表态之前,大臣们里面有谁对迁都的主张是比较赞同的,这些人倾向的迁都地点又是在哪里。
不过听前面这三⚻个人的话,看样子迁都长安是不用想的了,估计关中残破已经是时人的共识,而即便是盛时的关中都不足以支撑百万人口的京城,必须得仰赖东南漕运,在这个时代也是不易之论了。
对于这一点郭炜倒是没有太多的遗憾。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要求,若是在秦汉时期,建都关中确实比建都关东地区有利,因为秦的统治基🐾🅡础就是关中,主要的外来威胁匈奴☺🄞⚖的活动重心就在漠北,需要打通的贸易交通线也在西部,而且当时的气候🎮和关中的水利设施也足以支持大量的人口。
而要是到了郭炜穿越之前的时代,建都关中也没有问题——除了缺水,因为那个时代的农业生产力和交通运输水平不再会把长安的人口规模限制得那么小了,开🙐🉥拓西部的战略需要也不会和建都地点相矛盾,就算是最严重的缺水问题,既然能够南水北调,却又为何不能东水西调?不过是能源问题和成本问题嘛~
可惜能源问题、成本问题、农业生产🃆🕤力的问题、交通运输水平的问题……这都是郭炜穿越而来延续了生命力的大周面临的大问题。
唐朝天子经常性地🕠就食于洛阳,不就是因为关中的农业生产力已经支持不了京城人口,而东南供应长安的漕运艰难,砥柱🗂😷山梗塞漕路的问题太严重么?
农业生产力的问题,咬咬牙在关中重修甚至新建一些水利设施灌溉系统,或许可以缓解一点。但是作为穿越者,郭炜深深地知道,汉唐两朝气候暖湿的好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即使到了后世环保主义者甚嚣尘上大力渲染温室气体危🅪害的年代里,关中的气温和降水量也从未恢复到汉唐盛时的水平,这可是最大的天时问题,在这样的天时下,所有试图恢复关中农业生产的努力都是在逆天,而没有高度发达的工业化,逆天是不可能的。
至于放任当地的农业衰退,而全🕊面依靠漕运提供的江淮粮食,那确实如同王著等人说的一样,耗费的民力物力比建都于汴梁还要大得多。砥柱山或许可以用**炸开——就算是黑火药顶用的话,但是从汴梁经汴水过汴口入黄河,再溯流而上进入关中,经渭河到长安,这几百上千里的水道可都是逆流而行,而且很可能为了确保汴口的通航而继续加大汴水的危害。
所以光是从中国自身的因素考虑,此时的关中也已经不再是一个建都的好地方了⚳🕟,“据山河之胜🄆🞠以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这只是不知天时的机械论观点。
更何况因为天时的变化是全球性的,从应对外来威胁方面来说,建都关中也不再合适🟑🜠🃤了。